黔江区探索建立困境儿童综合救助体系
近日,笔者从黔江区民政局获悉,近年来,黔江区直面困境儿童权益保障和健康成长有关问题,探索困境儿童综合救助体系改革。变碎片式为集成式,变条线式为矩阵式,全方位升级关爱保护体系,为困境儿童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。改革以来,因家庭贫困辍学的困境儿童保持零增长,残疾困境儿童康复救助率100%、心理问题办结率100%,群众对关爱保护工作的满意度从去年的80%提升到96%。
健全困境儿童信息归集体系
消除数据管理壁垒
全面摸排、精准建档。统筹民政干部、社区工作者、志愿者等力量,以“141”基层智治体系1291个网格为依托,构建“人进格、格连网”体系,采取网格联访、逐户走访、邻里问访等方式,详细了解儿童家庭、生活、学习、身心健康等情况。按照“一人一档”健全困境儿童信息库,建立涵盖3238名留守、孤儿、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台账,确保精准识别到户、精准建档到人。
跟踪监测、动态更新。建立儿童情况网格单元跟踪管理机制,每季度组织1次全面核查,确保困境儿童“应纳尽纳、应进尽进”。完善困境儿童信息动态更新机制,由村(社区)儿童主任对辖区内困境儿童进行日常跟踪了解,因需调整关爱帮扶措施。
数据融合、联动共享。打通跨部门、跨层级信息壁垒,整合民政、教育、卫健、公安等数据5000余条,部门镇街融合共享,动态监测辍学、留守、流浪等高风险群体,实现信息实时掌握和风险实时预警。
构建线上线下互动服务机制
拓宽联系帮扶渠道
搭建“线上快联”平台。搭建民政部门线上咨询平台,提供“儿童求助”“政策咨询”“爱心捐赠”等服务,累计收到儿童家庭求助信息300余条,组织爱心捐赠100余人次,线上开展儿童心理服务人员能力提升培训、督导62场次。
丰富“线下直联”活动。实施“心理关爱员”计划,从220个村(社区)择优推选“心理关爱员”,创新“社工督导+心理关爱员”模式,对2500余名困境及留守儿童开展线下走访,对心理问题儿童开展一对一辅导,重点对象每年探访不少于5次。推行“联动购买服务”计划,联动民政、妇联、共青团、关工委等部门整合资金60余万元,开展主题心理讲座、沙龙等活动170余场次。
拓展“双线互联”通道。建立线上线下互动和反馈机制,对收集到的求助信息、线下服务中发现的问题,及时开展研究评估,定期对处理情况进行“双线”回访,邀请困境儿童及监护人评价“打分”。2024年所涉问题处理回访满意度达95%以上。
探索个性化救助服务模式
分类制定施策方案
对困难家庭实行“经济救助+产业扶持”。将全区231名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补贴标准提升至1625元,人均每月增加保障金220元。助力贫困家庭发展特色养殖、农产品加工等产业,帮助家庭实现增收,改善困境儿童家庭生活条件。
对残疾儿童实行“医疗康复+教育保障”。加强与医疗机构合作,为残疾儿童提供免费专业康
复服务300余次,助力提升身体机能。落实残疾儿童随班就读、送教上门等政策,保障平等接受教育权利,运用福彩助学、学生资助中心和教育基金会等途径给予助学资助。
对心理障碍实行“心理疏导+社会支持”。通过“1所市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、62所中小学心理辅导室(中心)”开展个性化心理健康服务。依托社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和专业社工,联动社区、家庭、社会组织等资源,为困境儿童提供课外心理关怀与帮扶,举办亲子沟通、家校共育等主题活动150余场次。
构建多方联合救助体系
打造关爱帮扶共同体
夯实家庭主体责任。指导全区220个村(社区)家长学校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,城市社区家长学校覆盖率95%、农村家长学校覆盖率85%。开展家庭教育骨干培训、社区家长学校校长培训、“百场讲座进万家”等活动1000余场次。
放大学校关爱效应。学校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预防,建立困境儿童关爱帮扶机制,为每名困境儿童指定一名教师作为帮扶责任人,常态化关注其学习和生活情况,重点开展学业辅导、心理疏导、生活资助等活动,帮助困境儿童顺利完成学业。
筑牢村(社区)助力阵地。发挥村(社区)基层组织作用,为困境儿童提供活动场所和日常照料服务,建立定期组织志愿者开展上门探访机制,跟进了解儿童需求,及时解决问题。2024年以来,全区220个村(社区)儿童关爱服务站开展活动1000余场次,上门探访困境儿童3000余次。四是引导社会组织参与。通过购买服务,为每个乡镇街道配备入驻1家专业社工机构,成立关爱困境儿童社会组织5家,实施关爱服务项目16个,整合儿童社会工作者、亲戚邻里、学校教师、大学生志愿者、社会爱心志愿者等4支核心志愿力量360余人,形成结对精准关爱服务,开展家庭探访、咨询服务、慈善活动、爱心帮扶等服务1.6万余人次。
建立全链条闭环落实机制
确保儿童帮扶质效
建立问题台账。详细记录问题内容、反映人、反映时间等信息。今年以来,共收集到涵盖困境儿童生活求助、教育帮扶、心理支持等方面问题800余个。
加强过程监管。成立由民政、教育、卫生健康、妇联等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问题研究分办小组,对收集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判,根据问题性质和所属领域,明确责任部门和办理时限。截至目前,问题分办准确率达98%以上。责任部门建立问题办理快速响应机制,对转办问题“即收即办”,确保简单问题当场解决,一般问题3日内解决,复杂问题1周内出方案有序解决。今年来问题平均办理时间缩短20%,办结率达100%。建立问题跟踪督办机制,由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对问题办理情况进行全程跟踪,定期通报办理进度,督促办理不力部门及时整改。今年已发出督办通知6份,推动各类问题闭环解决。
严格评估问效。民政部门组织社会机构、村(社区)工作人员、村民代表等组成“评效团”,结合困境儿童及监护人“打分”情况,对办事结果进行“速度、质量、态度、作风”等多维度综合评价,评价结果作为经费划拨和年度考核依据,实现“以评促办、以问促效”。(武陵都市报通讯员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