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位置: 首页

冯家街道“双融”行动书写民生满意答卷

日期:2025-11-20

干部融入群众 服务融入民生

冯家街道“双融”行动书写民生满意答卷

连日来,黔江区冯家街道深入开展“双融”行动,通过“群众生活在组织中,干部生活在群众中”的双向融合机制积极解决各类民生问题,深耕基层用行动书写民生满意答卷。

织密服务网络打通“末梢神经”

“过去办个事,得往街道跑,有时候还不一定找得对人。现在好了,干部经常来,有啥问题在田间地头就能说上话。”柏腊村村民任祖斌感慨道。这种变化的背后,是冯家街道着力构建的“街道—村(社区)—网格—院落(楼栋)”四级联动、无缝衔接的组织体系。

街道以党建引领为核心,将辖区科学划分为若干基础网格,整合街道干部、村(社区)“两委”成员、专职网格员、党员志愿者等多方力量,构建起“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”的服务管理网络。通过“双融”行动,要求每位机关干部定点联系1-2个网格,每月至少安排一周时间下沉走访,变“被动接访”为“主动寻访”。

“我们的目标是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落,确保群众的声音第一时间被听见,需求第一时间被响应,问题第一时间被解决。”据冯家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,这套组织体系如同为基层治理装上了灵敏的“传感器”和高效的“执行器”,使得街道能够精准掌握社情民意,快速响应群众诉求。

聚焦急难愁盼办好“关键小事”

“双融”行动成效如何,关键看为群众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。冯家街道坚持问题导向,将群众反映的“问题清单”转化为干部的“履职清单”,围绕矛盾纠纷、基础设施、环境治理等重点领域,着力办好一件件看似微小却关系民生的“关键实事”。

化解“疙瘩事”,当好矛盾纠纷“调解员”。邻里纠纷、宅基地争议、家庭矛盾……这些看似琐碎的“疙瘩事”,若处理不当,可能影响基层稳定。中坝社区居民老张和老李因宅基地边界问题争执多年,村干部多次调解未果。“双融”干部深入了解情况后,联合规资所、村委会干部,多次上门耐心倾听双方诉求,查阅历史资料,组织现场勘验,从法、理、情多角度进行调解,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,签订了调解协议。“心里的疙瘩解开了,晚上睡觉都踏实了。”老张由衷地说。

“双融”行动开展以来,冯家街道各级调解组织成功化解类似矛盾纠纷20余起,有效维护了乡村和谐。

“这个井盖破损好久了,晚上走路都提心吊胆。”接到群众反映后,正在桂花社区走访的干部古智胜立即赶到现场,设置警示标志,街道迅速启动响应机制,当天下午,市政维修人员就更换了新的井盖。针对道路安全隐患,街道组织专项排查,对排查出的坑洼、临水临崖路段防护缺失等问题,建立台账,限期整改。截至目前,已修复破损井盖、水篦子10余处,整治道路安全隐患点8处,守护了群众的“脚下安全”。

冯家街道渔滩、桂花、中坝部分区域污水管网建设滞后,影响村民生活和环境质量。村民向驻村干部反映了这一难题。街道高度重视,将其列为“双融”行动重点协调项目。分管领导多次带队实地勘查,召开现场协调会,与区级相关部门、施工单位反复沟通,优化施工方案,最大限度减少对村民生活的影响。目前,该片区的污水管网延伸工程已顺利启动,预计年底完工,将有效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污水排放问题。

除此之外,帮助留守老人办理医保缴费、协调解决季节性缺水、联系农技专家指导果树种植、组织志愿者清理河道垃圾……一桩桩、一件件民生实事,在“双融”干部的奔走中得以落实。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,用真心换取民心,将服务的温度传递到千家万户。

干群关系更密切治理效能大提升

“现在感觉干部就在身边,办事方便多了,心里也踏实了。”这是许多村民的共同感受,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,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点赞。

“双融”行动激活了基层治理的“一池春水”,实现了从“上面千条线、下面一根针”到“上面千条线、下面一张网”的转变,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显著提升。

“民生无小事,枝叶总关情。”冯家街道党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,“‘双融’行动是我们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,是打通服务群众‘最后一米’的有效探索。下一步,我们将持续深化‘双融’行动内涵,不断健全长效机制,努力让街道的每一位群众都能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切实做到干部融入群众,服务融入民生,深入开展“双融”行动书写民生满意答卷。”(记者 谭鹏)

←滑动查看完整表格→
Baidu
map